
【美好】
第一节课,听魏德东教授讲《心性关怀与传统文化信仰》,我在“觉悟是什么?”“尽心知性”“安心”“关键与自己和解”画上了圈。下课后,我不断咀嚼觉悟到底是什么,至少记住了“存好心,说好话”。
那时,恰逢中国智协倡导,省智协和特教学校举办的“牵着蜗牛去散步”活动,我作为志愿者,牵着一位智障小朋友获得亚军,一路“慢、缓”,听到他走得急、呼吸急促时,就稍攥紧一下他的小手,提醒他慢下来;志愿者们为他加油,一起给他伸大拇指点赞;赛后赠送礼物给他,用魔术头巾给他擦汗;跟他一起敲鼓,和着音乐起舞时给他鼓掌……他开心地抱我,汗珠子都闪着光。那天像我们这样的组合有很多……每一个善举,照亮每一颗心,那天我看到人性的美好。
【钥匙】
“心性关怀是一把钥匙”、“行动--反思--新行动”。我随着老师的讲述涂着鸦勾着重点,跟着课件里的视频流着泪。什么是心性?什么是心性关怀?那根铁棒、那把钥匙在心头盘旋萦绕。
我开始尝试,在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,放下不时拿起的“铁棒”,收起那些大道理,尝试着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,练习使用这把“钥匙”,通过学与用,心柔软了下来。一开始想着那把钥匙是打开对方心锁的,慢慢发现那把钥匙首先打开的是自己的心锁。
通过探访、记录、逐字复盘反思笔记,对自己的言谈举止、起心动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,哪些是我要硬给的,哪些是对方真正需要的。复盘反思的过程有点清算的味道,时有打脸,偶有欣慰。我看到那颗打着帮助别人旗号并不太光彩的心,好在晓得一切都在发生变化,不断在自我否定中刷新着成长。
整理实践记录时,我不断问自己,打开我们的心锁了吗?
【听】
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,是直指我最大的毛病“能说”。上课时,我把大大的“听”字写在了本上。这项“有效倾听”对于我不单单是心性关怀的临床技巧,而是终身要努力修正的点。
所有的道理滚瓜烂熟,落地却总打折扣。比如逐字复盘反思笔记,作业要求是自然发生,不能因为写作业需要素材而去主动提问引导话题,所以需要加倍地专注、用心,在这个过程中观察、倾听、觉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。我通过数次随访,能够听到别人的心音;我以前目光里总带点咄咄逼人的拷问,现在学着凝视时的松驰感;以前总是急于给别 人答案,现在我在倾听中发现很多郁结的东西悄然消融……这份可贵的练习助我安心闭嘴,听到的欢喜也给自己增加了更多悲智的积蓄。“被听到、被支持、被理解”本身就是一项心性需求。
一对一辅导时,我抓紧机会请教王继玲老师,迫不及待又“说”了很多。老师笑着说“你分析自己挺到位,那就追问,想要的到底是什么?”我顿时哑了。
【情绪与偏见】
“同理心:接受观点、不加评判、觉察对方情绪、有效沟通”。要想真正地做到同理心,这四条里的每一条对于自己都是挑战,组合起来更要格外用心。
通过课堂练习一次次重复提起,我惊喜地发现,以往的焦点都在自己的情绪上,当移至“觉察对方情绪”时,才真正开启“关注对方的心性需求,对方的心性需要为首要”。开始聚焦觉察对方情绪时,对自己的“说与听”有了更大警惕,助于自己及时止或者反照修正。这个认识有点扭转乾坤,有点颠覆,开始并不适应。情绪是面很好的镜子,照见种种。
学习“OPEN”这个部分,你是否开放?是否有偏见或先入为主?一个个问题呈现,我才发现自己偏见非但没减,反倒因为自己所学而更甚。“先入为主”几乎是本能反应,尝试着停下,刹住了很多趟险些抛锚的车。
【死亡恐惧】
那天课堂上灵魂拷问“你有死亡恐惧”吗?我们分组互动。巧了,同组的恰是一位对死亡淡然的养老院从业者。他问我时,我承认地回答。
下课后我翻看课程推荐书目《西藏生死书》。书被我勾勾划划不成样子,一个个触发点,不断撞击着我。我认知里的“快乐”颠覆革新,一直恐惧的“死亡”也开始翻腾,从感受身边人的死,到真切体验到死的靠近,我不得不快速从恍惚中、忽悠中醒来。突然发现,没有时间再虚度,再吹牛,文字都没有了修饰,而这一刻我发现,自他心性关怀才真正开始。
